亲爱的2018级新同学们:
两个月前,我被通知去儿子就读的中学参加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报告厅里闷热难熬,座无虚席。学校为三百多名家长请来了一位教育机构专门研究填报志愿的老师来做辅导!他每换一张PPT课件,全场“哗”举起三百多双手托着手机抢拍,生怕耽搁孩子的前程、错过老师讲的任何一个细节!场面震撼,令人感慨: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不知有多少这样的中国家长或亲人,用双手默默托起孩子们的成长!
从古至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殊途同归。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对儿子的期待便是“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自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背后或多或少总有托着你前行的那一双双手,因为苦难的或历经艰辛的根总是期盼着结出幸福的果子!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前不久做客央视《朗读者》栏目,讲述托起他成长的那双手的故事!他说第二次落榜后,母亲去县城为他找补习班老师;那天晚上他母亲回来的路上,刚好下着大雷雨,在几十里山路泥地里摔了四五次,所以母亲一推门进来,浑身就是一个泥人,那一刻他就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了!
恐怕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都珍藏着年少时呵护你长大的那双手的样子。阎维文在《母亲》那首歌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词作者之一车行历经上山下乡、当兵服役、邮电报务、修学任教、艺术馆员、电视编导等,正是有了父亲突然离世、极度怀念亲情而痛苦不堪的经历,才创作出了《常回家看看》、《母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两千多年前的《国风·邶风·凯风》这样赞美母爱:“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中华美德,感恩为先。“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宋代诗人与恭是位僧人,自己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但亲恩在心,仍时时接济老母。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如何感恩父母的辛劳啊?当然,成为财大的一名学子其实就是感恩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高考上线但填错志愿,我被一所中专学校录取。按当时的规定要给公社(现在的乡政府)粮站交完三百多斤小麦后,就可以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时令恰逢暑期,烈日当头,父亲和我用架子车拉着母亲晒干筛好的三百多斤小麦前往公社。那时没有现在的柏油路和桥梁,沟壑动辄横在你的面前,特别是快到公社街口的一道,沟深坡陡,沟底还有溪流。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拉车爬坡的佝偻的单薄身影,我在后面拼力猛推,粮车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向上蠕动,父亲为了给我省力,躬着的身躯几乎贴到坡地上,粮车的扶手已经蹭到地面,我在后面看见他右肩上的拉车绳深深勒进肉里,两腿因用力过度而在颤抖痉挛,他咬着牙,衣服全被汗水浸透,粘在背上!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像雨水一样洗刷着我的双眼,那一刻我就知道此生就像这拉到半坡的粮车,只能前行没有退路了!
如今每每开车回老家进入村口,总想起48年前父亲牵着我的手第一次领我去上一年级的情景。握着方向盘,就像握着父母的手。就像筷子兄弟所唱,“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这种感觉缘于我对父母的热爱和了解。我坚信任何一个从乡间走向都市的人,不管你脚下的马路有多宽,不管你在城市的楼房有多气派,你的根须和你的思想,必定系着故乡。在寒风雪地中,有人曾陪着你在村口公路边等上一个多小时的车;有人曾挪着清瘦的身躯忍者病痛硬要给你往拖拉机上装行李;每次离家有人总会一直默默望着你远去。这种影像已定格在我的脑海!许许多多的日子过去了,八年前离世的父亲可能已化为尘土,母亲蹒跚着脚步,还亲手要给你做碗热气腾腾的烩菜时,你会觉得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托起你成长的一双双手更珍贵的呢?!
突然想起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百感交集:“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记得上高二之前去舅舅家要过三条沟、翻越两座山,有一次在山凹的平缓地带我一回头,发现一只狼不远不近尾随而来,我并不惊慌。因为父亲告诉过我:如果有狼跟踪,就用周围的土块或杂草在路上垒一个圈或用脚在路上画一个圈,继续走路,不要奔跑;狼生性多疑,它会绕着圈嗅一阵子,你就有机会与它拉开距离;狼咧着嘴又跟了过来,重复前面的做法即可;待到上了山梁,看见了公路或远处的放羊娃,你就安全了!其实学会与狼周旋的本领,就是享受了父亲对你的另一种爱。待到了舅舅家,姥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叫一声“我的娃”,把我搂到怀里,然后叫到没人的房间,给我的衣兜里塞上她舍不得花的一块钱,我记得暖流涌遍全身!
我和山区所有的孩童一样,正是由这些布满老茧的双手托着,开始起跳的,许多人由此跳过龙门!这些温暖的双手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或者化石啊!
铭记这些“基石”,怀念这些“化石”,就是一种美德!
亲爱的同学们,学会感恩吧!
谢谢大家!